您知道嗎,國人10大癌症中,女性乳癌是發生率飆升最快的癌症,在過去20年來已經飆升了2.6倍之多,更連續20年蟬聯國人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,平均每年有超過一萬五千名女性朋友被診斷出罹患乳癌,逾兩千多人被乳癌奪去寶貴生命。
年輕患者倍增
值得注意的是,台灣女性的乳癌好發年齡層在45~64歲之間,比歐美地區國家的好發年齡早了8~10年。而且台灣過去40年來,未滿50歲的年輕型乳癌人數不斷攀升,整整增加了4倍!
據統計,台灣約40%的乳癌患者發病時不滿50歲,小於40歲以下的患者更高達16.6%,相比美國的8%,竟相差了一倍以上,實在令人心驚。醫界研究乳癌罹患年齡層下降的原因,可能與國人接觸較多環境荷爾蒙、飲食、缺乏運動、較晚生育、生活忙碌壓力大等因素有關。
別因鴕鳥心態 錯失治療先機
大部分乳癌初期沒有症狀,也不會疼痛,患者通常是在摸到腫塊時才就醫檢查,屆時腫瘤可能已大於2公分。
多年來,衛生主管機關及各大醫療院積極宣導乳癌防治的重要性,透過各種管道教育大眾乳癌的自我檢測、相關症狀和篩檢之道,因此大多數女性朋友發現乳房及腋下有不明的腫塊時,應該都會心生警覺,前往醫院檢查,尤其有家族史的高危險族群更須注意是否為乳癌的徵兆。
然而,有些民眾並非第一時間就來就醫,而是在摸到胸部不明腫塊後,仍抱持著鴕鳥心態,找了各式各樣的藉口如:工作忙碌、沒人陪同、害羞、應該不會這麼倒楣…理由,拖了許久甚至等症狀變嚴重了才就醫檢查,錯失早期治療的良機。
乳癌發生率上升的原因,和不健康的飲食、缺乏運動、壓力、肥胖,以及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塑化劑、環境荷爾蒙有關。多年來,主管機關及各醫療院所為了宣導乳癌防治的重要性,積極透過各種管道教育大眾乳癌的自我檢測、相關症狀和篩檢,大部分的女性朋友都知道發現乳房及腋下有不明的腫塊時,應前往醫院檢查,尤其以下高危險族群更應該提高警:
乳癌的風險族群有哪些
-
有乳癌家族病史
約10%患者與遺傳有關,統計指出,母親或姊妹曾罹患乳癌者,罹患率會比其他人高2~4倍。而過去曾有卵巢癌、子宮內膜癌等婦癌病史的民眾,風險也比較高
-
長期使用荷爾蒙補充劑
近幾年一些大型的研究發現,曾使用者與未曾使用者荷爾蒙補充劑,罹患乳癌機率差異不明顯;但使用HRT(荷爾蒙補充療法)長達15年以上者,得乳癌的機率約增加到1.3倍。
- 未哺餵過母乳、未生育過或30歲以後才生第一胎
率會低一點,但醫師也提醒,哺餵母乳與生育不代表不會罹患乳癌,無論是否曾懷孕哺乳,都應定時
自我檢測及檢查。
-
長期壓力大、情緒不佳
長期處於高度壓力的人,容易造成慢性發炎、增加罹癌風險。國內曾有機構調查,超過六成乳癌患者在確診前長期處於情緒或壓力困擾中。
-
初經早(12歲以前)、停經晚(55歲以後)
主要仍是與雌激素累積影響的因素有關,初經來臨在12歲以前的女孩,其乳癌的患率幾乎為初經晚於13歲而且很久才變規則者的4倍,而45歲以前停經的婦女,乳癌發生率為55歲停經者的一半。
-
有肥胖問題、嗜吃高脂肪食物者
脂肪攝取過量,會增加體內雌激素濃度,脂肪組織發炎的機率也會變高。研究亦顯示,過重及肥胖者與正常體位者相比,有較高的乳癌罹患風險;當婦女BMI大於25,罹患乳癌風險會增加17%;BMI大於30,罹患乳癌風險增加37%;BMI大於35,罹患乳癌風險將增加近6成。
定期檢查,早期發現機會高
醫師指出,民眾發現乳房有腫塊也先不用太擔心,覺得自己一定是罹患惡性腫瘤,其實大部分的乳房腫塊都屬於乳房纖維囊腫、纖維腺瘤、水瘤、葉狀肉瘤等良性的瘤,僅需定期追蹤即可。
透過乳房超音波或乳房攝影等檢查,能以快速、低侵入性的方式檢測出腫瘤的良惡性,0期乳癌的存活率接近100%,第1期乳癌存活率則可達90%以上。提醒大家,若周遭女性親友提起自己有相關問題時,一定要積極鼓勵,甚至以行動催促當事人趕快就醫,才有助早期發現,早期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