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1).jpg)
菸齡40年的六十多歲許女士,不久前發現進食吞嚥時,喉嚨都感覺卡卡的不太順暢,但還不到疼痛的程度,過了一段時間沒改善,許女士擔心食道出問題,預約到本院接受胃鏡檢查(上消化道內視鏡),當內視鏡剛從口腔進入,還未達食道就在中下咽處發現一處可疑病灶,切片檢查化驗後,確認是下咽癌。目前許女士在本院轉介下,已在醫學中心耳鼻喉科接受進一步的檢查與治療。
之前還有一位五十多歲日式料理店店長,多年來為了與客人增進情誼,常常逐桌應酬、敬酒。後來覺得喉嚨有異物感,來本院檢查同樣發現罹患下咽癌,還好早期發現,經妥善治療,目前控制良好,已返回崗位重掌店務,不過他如今戒酒養生,跟客人交際改「以茶代酒」。
下咽癌症狀容易被忽視
下咽癌與鼻咽癌、口腔癌、喉癌名列四大頭頸部癌症。好發於50~60歲男性,且男性居多,男女罹患比例懸殊。下咽癌是一種發生在下咽部的惡性腫瘤,通常起源於下咽的黏膜上皮細胞。下咽位於喉部與食道之間,是吞嚥食物和空氣通過的重要通道。由於下咽部空間較小且初期症狀不明顯,因此早期常被忽略,導致診斷時多為中晚期。
下咽癌的症狀依腫瘤位置與擴散情況而異,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:
1.吞嚥困難、喉嚨異狀
吞嚥困難是最常見的早期症狀之一。患者會感覺吞嚥時喉嚨內有異物感、疼痛或卡卡的,有時甚至會有吞嚥食物時食物卡住的感覺。隨著病情進展,吞嚥疼痛會加劇,甚至影響進食。
2.耳朵莫名不適
耳內不舒服也是下咽癌的可能症狀之一。由於喉部和耳朵神經有共同的神經傳導路徑,腫瘤壓迫或侵犯神經時可能會引起耳部的疼痛。
值得注意的是,這種耳部不適或疼痛,往往是單側性的,且就醫檢查後無其他感染症狀(如中耳炎等)。
3.聲音改變
當腫瘤侵犯到聲帶附近,或影響喉神經十,就可能出現聲音改變或聲音沙啞的症狀。
4.頸部腫塊
頸部腫塊也是一項警訊。由於下咽癌容易淋巴轉移,頸部出現無痛性的腫塊可能是淋巴結轉移的表現,這也是多數下咽癌患者發現罹病的常見症狀。如果摸到頸部有腫塊,建議儘快就醫檢查。
5.晚期症狀
隨著病程的發展,晚期下嚥癌可能還會出現咳嗽、咳血、呼吸困難、體重減輕、食慾不振等全身性症狀。
男性罹患率為女性5倍
據統計,男性罹患下咽癌的比例遠高於女性,約 5:1,其主要發生原因可能是男性抽菸、喝酒和嚼檳榔的比例比較高,其他如長期胃食道逆流造成的慢性刺激,人類乳突病毒(HPV)感染等,也可能增加罹患風險。
1.抽菸、喝酒、嚼檳榔
吸菸是造成下咽癌的主要因素之一。菸草燃燒產生的致癌物質(如多環芳香烴、亞硝胺、苯並芘等)會直接刺激下咽部黏膜,誘發癌變。吸菸時間越長、量越大,罹患下嚥癌的風險越高。研究顯示長期重度吸菸者發病率比不吸菸者高出 5–10 倍以上。長期飲酒過量與嚼食檳榔也會增加癌變風險,如果同時吸菸、飲酒、嚼檳榔,罹癌風險更是倍數增加,可達20–30倍。
2.不良或不均衡飲食
攝取過多鹽漬、醃製或燒焦食物(含亞硝胺)的民眾,罹患癌症的風險會比較高。而營養不良(特別是蛋白質與維生素A缺乏)會造成上皮組織角化異常與再生障礙,增加癌變機率。
缺乏新鮮蔬果導致抗氧化物質不足(如β-胡蘿蔔素、維生素C、E),也會使黏膜較易受自由基損傷。體重過低、慢性營養失衡亦常見於下嚥癌高危險族群,特別在飲酒者中明顯。
3.長期慢性刺激
慢性咽喉炎、反覆感染或罹患胃食道逆流導致的長期酸性刺激,會損傷下咽上皮細胞。
4.病毒感染因素
人類乳突病毒(HPV, 特別是16型與18型)近年研究顯示與部分下咽癌相關。
5.職業與環境暴露
長期接觸化學致癌物(如煙霧、煤焦油、石綿、鎳、鉻、甲醛等)及處於高熱、乾燥環境下(使下咽黏膜脫水損傷)風險較高。還有空氣污染(尤其是工業地區的懸浮微粒與揮發性有機物)也可能造成長期黏膜刺激。
6.遺傳與基因因素
家族中若一等親有頭頸部癌症病史,或者自身過去曾罹患其他頭頸部癌的患者,也要特別注意。
如何早期發現下咽病灶
下咽癌早期症狀不明顯,容易與感冒喉嚨發炎、吞嚥困難、胃食道逆流等症狀混淆,因此常被延誤發現。據統計,下咽癌第一期四年存活率有84%、二期存活率76%、第三期存活率62%、第四期存活率就降到43%,所以早期發現對於預後極為重要。
下咽癌通常透過喉反射鏡、軟式纖維喉內視鏡、鼻咽內視鏡及完整的上消化道內視鏡(胃鏡)、頸部電腦斷層等檢查來發現。值得注意的是,下咽癌常可能與食道癌合併發生,如果發現下咽病灶,最好進一步接受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(或原本就以胃鏡連同咽喉、食道一起檢查),以避免遺漏病灶。
完整上消化道內視鏡放大觀察
以本院的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為例,會由口腔口咽部開始觀察,到下咽部(包括聲帶)進入頸部、胸部及腹部食道、食道胃交接部的檢查,進入胃、十二指腸球部及其下行部,皆以NBI電子染色及放大內視鏡觀察,發現可疑病灶立即切片送驗。
再者,中咽、下咽早期癌常會有上皮內毛細血管擴張、增生等情形,透過NBI電子染色觀察時,異常部位會呈現茶色,不整齊、不規則的點狀變化。再輔以放大百倍內視鏡觀察,可看到更明顯的毛細血管不規則走向,更容易診斷癌的異型度。一般觀察幾乎無法發現,而被忽略誤以為正常。
許多民眾對於喉嚨不舒服等症狀容易輕忽,往往拖到「食難下嚥」才就醫,平白錯失治療良機,雖然早期喉頭癌是治癒率較高的癌症,但仍有不少病患在確診時已是中晚期,不但難以治癒,更有可能擴散到淋巴、食道等處,增加治療的難度。提醒大家若持續一段時間喉嚨、吞嚥有異樣,應儘速就醫尋求檢查與治療,切勿因一時大意,斷送自己的健康。
